本文目录一览:
零碳服务区如何建设?案例、方案与标准
碳汇建设:通过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等措施,增加碳汇,抵消部分碳排放。零碳服务区建设案例 案例一:某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 该服务区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和管理措施,实现了零碳排放。具体做法包括:太阳能发电:在服务区屋顶和停车场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利用太阳能发电,满足服务区日常用电需求。
植树造林:在服务区内及周边地区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提高碳汇能力。碳补偿项目:参与碳补偿项目,通过购买碳汇或投资减排项目来抵消服务区内无法避免的碳排放。
能源使用:服务区内应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满足服务区的能源需求。碳排放:通过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碳排放的精确核算,实现服务区的零碳排放目标。能源管理:建立综合能源管理系统,对能源的使用进行优化和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建设内容:通过实施光伏发电系统、储能系统、综合能源管理系统和新能源汽车充电站项目等新能源解决方案,降低服务区运营碳排放。成效:年用电量约300万kWh,碳排放约2652吨,利用光伏发电系统配合储能及综合能源管理系统后,年碳减排约1729吨,服务区碳减排率可达到约66%。
储能系统的组成
工商业储能系统的整体构成主要包括生产运行组件、安全与保护组件以及其他配件。以100kW/215kWh的风冷系统为例,其系统构成如下:生产运行组件:包括EMS(能源管理系统)、Pack+BMS(电池管理系统)、PCS(交直流转换器)和配电系统。
锂电池储能系统PACK的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部分:单体电池模块:这是PACK的“心脏”,负责电能的储存和释放。单体电池通过特定的排列和组合方式,形成电池模组,以满足储能系统的能量需求。电气系统:主要由连接铜排片、高压线束、低压线束以及电气保证器件等组成。
储能集装箱系统一般由储能电池系统、监控系统、电池管理单元、专用消防系统、专用空调、储能变流器及隔离变压器组成。以下是各组成部分的详细介绍:储能电池系统 储能电池系统是储能集装箱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由电芯串并联构成。
储能设备 储能设备是储能系统的核心组件,负责将能量以电、化学或物理形式进行储存。常见的储能设备有以下几种:蓄电池:蓄电池是应用最广泛的储能设备之一,它通过化学反应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进行储存,并在需要时将化学能重新转化为电能。蓄电池适用于小规模的家庭储能系统和电动车辆。
储能电池系统 储能电池系统是储能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由电池单体、电池管理系统(BMS)和高压控制单元构成。电池单体通过电芯、模组、标准箱、电池簇等层级进行成组,形成大规模的储能电池组。BMS负责监测电池状态、控制充放电过程、保护电池安全等。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所需的职业技能
储能系统管理:操作电池储能电站的充放电控制,平衡电网峰谷负荷;熟悉储能电池热管理与状态监测(SOE/SOC分析)。发电设备检修与维护:使用红外测温仪、超声波检漏仪等工具检测设备隐患;参与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锅炉受热面更换等大修项目,掌握焊接、金属无损检测技能。
掌握发电机组热力设备运行的控制能力。具备识别并有效预防发电机组热力设备故障的能力。掌握汽轮机、锅炉、水泵、管道/阀门等设备的安装与检修技能。具备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领域的节能环保意识,以及热力设备安全安装、检修和运行的专业技能。
面向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电力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发电、变电、输电工程技术自动化系统装调和运维等技术领域。
具有一定的现代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企业热力设备运行、安装与检修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改造的能力;具有应用节能减碳、储能、智慧发电、综合能源管理等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的能力;具有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的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就业方向广泛,主要涉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具体就业岗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发电、变电、输电工程技术自动化系统装调与运维岗位: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安装:负责电力系统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安装工作,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就业方向与就业岗位面向电力工程技术人员,电力供应服务人员,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人员等职业,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电网运行及管理、分布式数字化电站运行维护等技术领域。
什么是虚拟电厂和微电网(二)
提供电网服务:在与主电网并网时,微电网可以提供电网调节、负荷平衡等服务。微电网对大电网有支撑作用,可以为用户提供优质可靠的电力,能实现并网/离网模式的平滑切换。例如,在电网末端和大电网未覆盖地区,建设一批风光储互补的智能微电网项目,提高当地电力供应水平,同时也为大电网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环节。
微电网和虚拟电厂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结构、功能以及运行方式。首先,从结构上来看,微电网是一个小型的发配电系统,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负荷、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具有实际的物理网络连接,包括电力线路和配电设施。
虚拟电厂并不直接发电,而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整合和优化多种电力资源参与电网运行及电力市场交易。以下是关于虚拟电厂的详细解 虚拟电厂的概念 虚拟电厂的概念源自1997年,其核心在于通过数字化技术、控制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整合多个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可控负荷等资源。
“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 VPP)的最早概念源于1997年英国Shimon Awerbuch博士的著作。其核心在于“虚拟”二字,意味着它本身并不具备发电功能,而是通过整合多个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可控负荷,并进行聚合管理与优化控制,从而参与电网运行及电力市场交易。
虚拟电厂是在传统电网物理架构上,利用先进技术把分布式发电、分布式储能设施、可控负荷等不同类型分布式资源进行整合,协同开展优化运行控制和市场交易的载体。它使这些资源呈现出电厂的特性,实现电源侧的多能互补和负荷侧的灵活互动,对电网提供电能或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
虚拟电厂由终端、主站和软件组成。终端包括风电、光伏、小水电、潮汐能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以及蓄电池、充电桩、小型蓄能电站等分布式储能设备和社区微电网等可调控负荷;主站利用物联网控制技术对终端设备进行聚合和控制,并以唯一的主接口参与外部电力市场交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