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投资机会
1、综上所述,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的大投资方向主要包括能源转型与清洁能源投资、重工业产业升级与整合、碳交易市场与碳资产管理、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向。
2、“碳中和”目标下,能源转型、技术升级和政策驱动将催生多领域投资创业机会,具体方向如下:能源供给侧:清洁能源与高效传输清洁能源开发光伏、风电、氢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迎来爆发式增长。中国2030年碳达峰目标倒逼能源结构调整,光伏和风电成本持续下降,技术成熟度提升,成为能源转型主力。
3、碳交易 市场创造收益: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能源革命,由于市场需求,已经创造出碳交易的市场。比如特斯拉2020年出售碳排放额度获得的收入就高达14亿美元,而特斯拉去年净利润才21亿美元,等于特斯拉卖车没赚钱,全靠碳交易赚钱。
4、碳中和ETF值得长期投资,碳中和投资靠谱,但需谨慎选择投资方式。碳中和ETF值得长期投资 长期投资机遇:“碳达峰”、“碳中和”是重要的国家战略,构成了长期的投资机会。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相关产业链将得到大力发展,为投资者提供广阔的投资空间。
5、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 探索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投资机会:碳减排的总体框架 从能流图看减排逻辑 CO2减排的三条主线 节能减排重点投资领域 调整能源结构重点投资领域 碳减排的总体框架 控制温室气体/CO2 排放,核心是要把握四个要点:控总量、调结构、碳市场、碳技术。

可再生能源制氢占比仅为1%,氢来源亟待“绿化”
1、根据不同的制取方式和碳排放量,氢能被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2020年我国氢气来源中,62%为煤制氢,19%天然气制氢,仅有1%的可再生能源制氢,氢来源亟待“绿化”。
2、当前,我国氢气主要来源于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这两种方式产生的氢气被称为“灰氢”,其碳排放量较高,不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而可再生能源制氢(即“绿氢”)占比极低,尽管具有巨大潜力,但受高成本限制,大规模推广尚存困难。
3、目前,全球99%以上的氢气都是灰氢,绿氢及蓝氢合计占比不足1%。这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仍是当前氢气制备的主要原料。在中国,煤炭是制备氢气的主要原材料。
4、与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等工艺相比,国内目前可再生能源制氢产量极低(不足1%),而提炼绿氢的成本颇高,行业专家曾分析,“从我国现状来看,新能源发电成本约0.4-0.6元/千瓦时,用于电解水制氢成本依然偏高。
5、青岛炼化建成全球最大加氢母站,单日供氢能力达4吨。储运环节的液氢罐车和天然气掺氢技术也在试点阶段。当前氢能发展仍面临绿氢占比不足的挑战,全球约96%的氢源自化石能源。随着光伏制氢成本逼近5元/公斤临界点,预计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将占主导。
6、可以理解的是,大多数氢的支持者更喜欢“绿氢”的制备方式,尽管它在能源使用方面效率更低,而且目前全球只有1%的氢是用这种方式生产的。不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制氢,FCEV就像可再生能源驱动的BEV一样无污染。
车企应如何应对碳达峰
车企应积极应对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大考,是新能源汽车以及整个新能源产业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努力接近并最终达到“净零排放”。“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逐步降低。
推动绿色出行:通过推广公共交通、鼓励步行和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频率和里程,从而降低汽车行业的碳排放。同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如限行限购、提高停车费等,引导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结论汽车领域碳达峰、碳中和需突破“重国标、轻碳排”的旧有框架,以真实碳排数据为基准,通过技术升级、经济激励、政策引导和生态补偿形成合力。真车数的实践表明,民间创新可推动行业变革,但需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低碳发展模式。
中国氢能发展现状
近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了《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该报告全面总结了2024年国内外氢能发展情况,并对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同时记录了氢能领域的重要事件。2024年国内外氢能发展情况 全球氢能发展形势 生产消费规模:截至2024年底,全球氢能生产消费规模约05亿吨,同比增长约9%。
国内外氢能产业发展趋势和现状 氢能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二次能源,因其热值高、储量丰富、来源多样、应用广泛及利用形式多等特点,被众多科学家视为“21世纪终极能源”。随着全球对氢能产业的重视,氢能社会的发展热潮正在兴起。
政策法规逐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逐渐完善,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由滞后开始赶上国际步伐。国家和省级层面进行统筹规划,推进我国氢能源产业发展。国内氢能产业加速规划布局,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多项文件均鼓励引导氢能产业发展,为氢能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氢能产业发展概述: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迅速,已发布氢能相关规划意见超过200份,全产业链规模工业企业超过300家,氢能产业呈集群化的发展趋势。制氢技术:目前我国制氢多以化石能源为主,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环保需求的提升,绿氢(通过可再生能源产生的氢气)的制备比例正在逐步增加。
发展现状规模化示范加速:2024年“西氢东送”(1145公里)、定州—高碑店(165公里)等跨省输氢管道项目加速落地,标志着我国输氢管网进入规模化示范阶段。预计到2030年,输氢管道总里程将突破5000公里,形成跨区域输氢网络。
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爆发前夜,如何突破瓶颈?
1、随着氢能的安全使用问题及燃料电池的技术和成本瓶颈已逐步取得突破,氢能产业发展开始进入示范运营阶段,并开展商业化探索。此次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是我国应对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和重要历史机遇。 氢能发展迎来大好时机 在政府的系列产业政策支持下,我国氢能产业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
2、催化剂:2024年氢储能项目中标广东电网示范工程。投资逻辑与风险提示长期逻辑:氢能源符合“双碳”目标,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形成共振,行业处于爆发前夜。短期催化:关注加氢站建设进度、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政策、绿氢项目招标。
3、根据北京最新发布的氢燃料电池 汽车 发展规划,2023年前,力争推广氢燃料电池 汽车 3000辆、建成加氢站37座,氢燃料电池 汽车 全产业链累计产值突破85亿元;2025年前,力争实现氢燃料电池 汽车 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再新建加氢站37座(共计74座),氢燃料电池 汽车 全产业链累计产值突破240亿元。
4、而如今,“十城千辆”政策的氢能源车版将至,产业供应链加速完善,像极了纯电动车的爆发前夜。 关于氢能源车的未来,有不少相关机构做出极为乐观的预测。
5、技术突破降低成本:锂电池能量密度持续提升(年均增速8%)、5G通信延迟降低至10毫秒以内、AI自主飞行算法成熟,共同推动无人机单机成本下降超40%。
氢能源的发展前景
1、市场前景持续向好全球氢贸易网络加速成型,液氢运输船订单量突破30艘。2050年氢能贸易规模将达全球天然气交易量1/3,跨国输氢管道建设提上议程。电解槽市场规模十年内将扩张20倍,碱性电解设备成本降幅达40%。 制氢格局绿色蜕变当前灰氢占比68%的格局将彻底改变,预计2030年绿氢产能突破1800万吨。光伏制氢LCOH降至5美元/千克,海上风电制氢项目装机突破10GW。
2、氢能源技术在实现清洁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尽管面临一些挑战和难点,但通过持续的研发和创新,以及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合作与支持,氢能源技术有望实现突破和商业化,为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大,氢能源有望成为全球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综上所述,随着氢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利好消息的落地,氢能源潜力龙头企业的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这些企业在氢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市场经验和产业链布局,将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